大家好我是大仁哥^^
大腸癌
一、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
在許多已開發中國家,大腸直腸癌是僅次於肺癌的第2號致命癌症;在台灣,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發表的95年癌症登記報告,更顯示大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
而依衛生署2009年最新統計,我國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破萬,居十大癌症首位,醫界認為這是國人飲食習慣的「警訊」。
高油脂西式食物和嗜吃紅肉及燒烤油炸的不當烹調,導致罹癌人數直線上升,尤其高蛋白食物經高溫燒烤、油炸、煙燻後,易產生異環胺致癌物質。醫界正醞釀從各醫學會推動「減肉減油」。
二、溫和的癌症
如果想要靠症狀來發現大腸癌,得到的往往是悲劇!
大腸息肉不會有症狀,早期大腸癌也沒有症狀,一旦有症狀,大多已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期了。
大腸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大便內有血(呈鮮紅色或暗紅色)。
●平常排便正常的人,!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例如腹瀉、便秘或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
●腹部感覺不適(經常的脹氣痛、鼓脹、腹脹或痙攣)。
●大便形狀較以前細窄。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不明原因的貧血、持續的疲倦感。
大腸癌的腫瘤特性其實很溫和,從腫瘤長出來到出現症狀,需要非常久的時間(約5~10年),因此是最適合以篩檢方式(糞便潛血檢驗、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及早找出病灶並處理。
篩檢對大腸癌的防治十分重要性,大腸癌如果可以早期發現,治癒率是很高的。但根據國民健康局2008年的篩檢成果,50∼69歲民眾每2年曾做過糞便潛血檢查率僅11%,大腸癌篩檢涵蓋率實在太低!
三、大腸癌發生的原因
國民健康局研究認為,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
然而有人非常注重飲食養生,也經常運動,卻也得大腸癌;有些人年紀輕輕20幾歲,也得大腸癌,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大腸癌的發生是因為大腸的細胞(通常是息肉內的細胞)發生不正常的變化,且增殖而失去控制。
大腸癌的致癌原因並非單純的單一原因,而是由多重因素包括遺傳、基因突變、致癌物質、飲食習慣等交互作用綜合而成的。
四、大腸癌的預防
雖然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但可以朝降低危險因子方面去努力。經過國內外諸多的醫學研究,歸納出下列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民眾必須特別注意:
1、年齡:
此疾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一般好發於較年長者,大多數年齡皆大於50歲。可以確定的是,年紀愈大者,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至於男女的發生率則差不多。
2、飲食:
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動物性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的食物有關。人體大腸的構造比較適合多吃植物性食物,高纖的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飲食「多蔬少油不炸」就能達到保養腸道的功效。
3、息肉:
息肉是一個生長在大腸之腸壁內的腫瘤組織,有些息肉(例如增生性息肉)不會變成癌症,但是有些息肉(例如腺性息肉)會變成癌症。
4、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過去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及肥胖者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臨床上常使用的一種發炎指數)會上升,代表慢性發炎在動脈硬化扮演重要的角色,現在大腸癌也發現有這個現象,證實肥胖與慢性發炎,和大腸癌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
此外,罹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代謝病症會增加大腸癌罹患風險,而且有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者的息肉發生位置多在近端大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且在深處,這段大腸必須要做全大腸鏡才能檢查到,如果僅做一般所做的乙狀結腸鏡就無法發現病灶,易成為檢查的盲點。
5、個人病史:
如果已罹患過大腸癌,極可能會罹患第二次大腸癌或腺瘤。也有人認為,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或乳癌的婦女,其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會提升。
6、家族史:
一、二等親(父母、兄弟姊妹、兒女)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如果家族一等親成員很多都得到大腸癌,而且有些發病的成員小於50歲,則有可能是所謂的遺傳性非息肉群症結腸、直腸癌家族,其罹患機會也很高。
7、炎性大腸炎:
炎性大腸炎包括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是大腸粘膜層的發炎反應,克隆氏症則是整體腸壁的發炎反應。這兩種大腸炎一旦罹病超過10年,形成大腸癌的機率會明顯的增加。
8、抽菸:
有證據發現,抽菸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1.6倍。
>>更多大仁哥的【抗癌 Anti cancer】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