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小是體操隊選手,所以那些把身體折來折去的瑜伽體位法,她輕而易舉就做到,但她刻意只做到八分,醫學背景使她心知肚明,有些體位法的完成動作太極限,超過人體關節的最大角度,例如跪姿後彎或直立下腰對椎間盤壓力極大,長期練習不當會導致椎間盤狹窄,「我可不想練出一堆問題來,」她說。

學習瑜伽十多年,她發現台灣的教學仍以體位法為導向,要求精準與高難度,而不在意瑜伽行者有沒有強烈感受,忘了其實做瑜伽要不斷回到身體與心靈的平衡,視這一世為旅程,隨時準備下車,因而任何事不能影響心識的平靜。


而且她的疑惑得不到答案,像是,該如何融合呼吸?身體筋骨太緊做不到位,怎麼辦?有舊傷能做體位法嗎?為什麼做了以後反而更痛?為什麼下課後身體很快就冷了?

許多老師告訴她「練久了就會好」,或「傳統就是這樣」。

這不是我要的,Judy說,於是展開國外進修之旅,取得師資認證,發現原來瑜伽能與醫學結合,尤其是解剖學的應用,很多答案迎刃而解。Judy體悟到是一個「人」在練習瑜伽,因此,人才是主角,瑜伽只是導引的工具,尤其是體位法,必須因人而異,像是膝痛、心肌梗塞、肩頸很緊,或是體質過軟、過緊者,都應該給予適合當事人需求的替代動作。

回國之後,她開始在部落格發表瑜伽醫學的文章,許多對瑜伽有興趣的人都會相約上網閱讀,迄今已有近百萬人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