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是一種具高危險的急病,平時可能沒有症狀,破裂後常造成蜘蛛膜下腔出血,其症狀大多有短暫意識消失,主訴頭部劇痛,頸部僵硬,嚴重甚至於昏迷或死亡,診斷主要是腦部電腦斷層發現蜘蛛膜下腔出血,再接受腦血管攝影發現腦動脈瘤。 其發生率為每年每十萬人口約有十人發生,其中五分之一於未送達醫院即已死亡,送達醫院之病人中亦約有30%因蜘蛛膜下腔出血或其他合併症而死亡,即使第一次出血漸改善後若沒做徹底根治者約有三分之一病人會因再出血而死亡,由此可見腦動脈瘤有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而致命。
圖1.腦部電腦斷層發現蜘蛛膜下腔出血
腦血管動脈瘤並不是腫瘤,它只是因為動脈血管壁有缺陷變薄而凸出,形成像一小瘤模樣,就稱之動脈瘤而已。好發於正值英年的40至50歲男性及50至60歲女性,腦血管動脈瘤容易生於血管分叉處,成因可能是動脈血流不斷衝擊分叉處的血管壁,不平均之脈壓造成其管壁內之彈性膜的破壞,於是形成管壁後凹成囊狀,而更加速其管壁之破壞、變薄而形成動脈瘤。
根據統計高血壓、吸煙、喝酒、懷孕對蜘蛛膜下腔出血之發生率有關,除了控制危險因子外,必須注意到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前之警告信號,最主要是腦動脈瘤小破裂造成局部或爆炸性頭痛,其次是動脈瘤增大壓迫神經的現象,常見第三對腦神經麻痺,症狀包括眼瞼下垂、複視、瞳孔擴大等。大出血前之診斷和治療是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之最佳方法。
腦動脈瘤破裂後的症狀包括輕者頭部劇痛、頸部僵硬、噁心、嘔吐但並不一定有意識消失之現象,重者可能昏迷或死亡,第一次小出血後之頭部劇痛、噁心、嘔吐,再次出血好發於其後二十四小時內,且再次出血之死亡率相當高,故送醫必須絕對安靜,血管痙攣是另一難纏之併發症,其發生率約佔腦動脈瘤破裂造成蜘蛛膜下腔出血病例之40%,與出血量有關,常留下嚴重之後遺症,如半身不遂、失語症、意識障礙甚或死亡,大多發生於蜘蛛膜下腔出血兩週內。
診斷的方法包括詳細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檢查、必要時腰椎穿刺、腦血管攝影等,主要是以電腦斷層發現蜘蛛膜下腔出血,再以腦血管攝影找出動脈瘤的位置,治療的最佳選擇是將動脈瘤手術夾除。腦血管攝影是診斷腦動脈瘤最標準的檢查,近來因3D立體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的技術,免掉了傳統檢查的風險,台東馬偕醫院於2007年引進,對於診斷顱內動脈瘤及動脈瘤手術有很大幫助。腦動脈瘤之治療除少部份可以血管內手術療法外,大部份必須開顱手術,於顯微鏡下做腦動脈瘤夾除術。另外要注意腦血管痙攣和水腦症的發生。
圖2.腦血管攝影找出動脈瘤於後交通動脈與內頸動脈交界
圖3.術中所見動脈瘤並夾除之
筆者於台東地區施行超過十例腦動脈瘤夾除術,術後大部份患者能自主生活,但仍有一例成植物人及兩例死亡,其中一例死亡的患者本身有肝硬化,且術前昏迷指數極低。但其餘患者或多或少有神經障礙,大多是血管痙攣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