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特瓶使用PET塑料製造,耐碰撞、少毒性,理論上可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許多人都認為「保特瓶真環保」。實際上,保特瓶無法分解,再製成其他產品還是要用水、用電,而且披著「環保」外衣,降低消費者戒心而濫用,成為環保災難,環保人士說,「不用保特瓶最環保」。
中央社8日報導,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周同學說起對六百西西裝保特瓶的印象,「方便、好攜帶、環保」。詢問保特瓶為何環保,他說,可以被回收再利用,甚至可以做成毛毯,「慈濟功德會將保特瓶回收後,做成毛毯幫了很多人」。
周同學對保特瓶的印象,與大多數人相去不遠,環保媽媽基金會董事長周春娣說,「一般人都以為可以回收再利用就是環保」。
其實,在環保人士眼中,不管是較安全的PET,還是已禁用於食用容器的PVC,都是石化製品,自然界中不存在,也無法被大自然分解的「萬年垃圾」,惡名昭彰,美國舊金山、紐約環保人士甚至還發起「拒喝瓶裝水」運動,欲除之而後快。
PET塑料問世不過十多年時間,但製成的保特瓶有質輕、安全、衛生、不易破裂等魅力,加上成本便宜,極輕易就攻佔飲料容器市場,並協助飲料業者大幅擴張市場規模。
以台灣為例,2004年回收的PET塑料為八萬公噸, 2007年增為九萬七千公噸,換算後,短短四年期間,等同台灣人六百西西瓶裝飲料的消費量由四十億支激增為四十八億五千萬支。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林建輝說,PET保特瓶回收的確有逐年上升趨勢,但這是市場機制運作結果,若放任保特瓶放入焚化爐內或污染環境,不僅垃圾處理費會大幅增加,塑料焚化後的殘灰還會減損焚化爐使用壽命。
他指出,國外發起拒喝瓶裝水運動,與當地的保特瓶回收率僅兩成有正相關。台灣保特瓶的回收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PET塑料再製而成的各式容器、布料、假髮等產品,創造的產值超過新台幣二十二億元,是資源回收的優等生,為地球做出具體貢獻。
保特瓶回收還原成PET塑料後,再製產品所耗損電力較以新料製造產品減少一半,每十噸塑料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零點四九公噸,正好又符合「節能減碳」大目標。
周春娣說,相信保特瓶「環保」、「節能減碳」的民眾,一開始就陷入邏輯上的思考錯誤。保特瓶可回收,但不能被分解;保特瓶被大量產出,代表大量資源被消耗,塑料回收再製成產品,雖然能源耗損、碳排放較少,但還是要耗能。環保署屢屢宣傳保特瓶回收率幾達百分之百,卻很少檢討回收量屢創新高的原因何在。
因此,周春娣表示,環保媽媽們現在都使用玻璃瓶裝水、裝油,重覆多次使用,儘量不耗費地球資源。
雖然周春娣肯定環保署在資源回收項目的努力,但對環保署未宣傳「不用保特瓶最環保」不滿。
若有一天,PET塑料回收量變成每年四萬、三萬公噸,回收率仍維持百分之百,周春娣說,「那才是真正環保」,建議環保署應朝這個方向努力。